
端午節的由來是什么?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
- 更新時間:2013-11-25
-
常識名詞
以下是為您推薦的《端午節的由來是什么?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》,希望能對您的工作、學習、生活有幫助,歡迎閱讀參考!
端午節(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)亦稱端五節,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。“端”的意思和“初”相同,稱“端五”也就如稱“初五”;端五的“五”字又與“午”相通,按地支順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”月。又因午時為“陽辰”,所以端五也叫“端陽”。五月五日,月、日都是五,故稱重五,也稱重午。
關于端午節的來源,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,風紀念屈原說 、紀念伍子胥說、 紀念孝女曹娥說 、古越民族圖騰祭說、 惡日說 、龍的節日說、夏至說 。
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?
傳說屈原死后,楚國百姓哀痛異常,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。漁夫們劃起船只,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。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、雞蛋等食物,“撲通、撲通”地丟進江里,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,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,人們見后紛紛仿效。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,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,以免傷害屈大夫。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,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,外纏彩絲,發展成粽子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龍舟競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黃酒等風俗,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:源于紀念伍子胥、源于紀念孝女曹娥、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。